4月1日下午,应全省海岛绿色能源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邀请,苏州科技大学马汝广教授来校做学术报告。讲座由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家成教授主持,吸引了多位骨干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前来学习交流。
马汝广长期从事生物质衍生功能化碳材料的制备工艺和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工作。报告主要围绕多种生物质衍生功能化碳材料的设计思路和可持续能源应用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他们团队以“生物质基多孔碳的性质调控”为核心,在微观形貌、缺陷浓度、电荷迁移路径的调控机制及其与器件性能的关系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讲座现场
马汝广指出,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为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无论是市场主导的锂离子电池,还是未来高能量密度的锂/钠硫电池等,均对碳材料具有巨大的需求。基于此背景,他们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策略,以山竹皮为原料,采用多段温度加热保温,配合微介孔的物理限制效应,制备了功能化微介孔碳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室温钠硫电池电极,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稳定性。此外,在制备过程中进一步加入过渡金属、制造金属-氮-碳催化位点,应用于室温锌硫电池,有效提升了硫的转化效率,减缓了高硫含量正极的容量衰减。
会后,王家成主任衷心感谢马汝广教授带来的精彩学术报告。现场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专家简介:
马汝广,男,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3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材料,包括电池电极材料、隔膜和电催化剂等;已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67篇,包括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ESI高被引论文6篇,H因子55,文章被引9000余次,参与编写英文图书《Flexible Electronics》和《电池材料——基础与应用》各1章,连续入选2020-2024年度“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担任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Frontiers of Physics、Materials Report:Energy和《无机材料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和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