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行动方案》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路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启动仪式在路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学院院长张天华、党总支书记王胜、副院长王在亮,路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玮玮、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主任许美颖等领导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实践需求精准对接,深化校地合作,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路桥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工作人员代表、马学院师生代表参与调研活动。

启动仪式现场
路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玮玮发布结对共建方案,明确双方将聚焦五大核心方向——组织常态化理论宣讲、建设本土化宣讲资源、开展项目化文明实践服务、实施协同化人才培育、深化课题合作与成果转化。方案还细化了十项具体任务,包括组建校地共建宣讲团、创编路桥特色宣讲作品、打造“青马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为后续合作划定清晰框架。
张天华认为高校是理论高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实践阵地,二者结合可更好服务基层,学院此前来路桥的多次调研显示,路桥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如“心安驿站”为民办事、“共富十礼”践行活动,还有宋韵集体婚礼等传承地方文化的举措;尤其“共享奶奶”项目,以“时间银行”模式化解“一老一小”照护难题。此次共建将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为实践中心提供理论与培训支持,实践中心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平台,后续会深入基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开展项目化志愿服务并形成标志性成果,期待双方合作成为全省典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胜与路桥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主任许美颖共同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书》。张天华与徐玮玮共同为“共建基地”揭牌。仪式最后,王在亮作理论宣讲展示。

双方共同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书》

双方共同为“共建基地”揭牌

理论宣讲
启动仪式结束后,学院师生一行前往路桥区两个文明实践示范点位调研。在路桥小学“心安驿站”,调研团队重点了解“心安驿站”的运营模式、服务内容,包括面向学生的心理疏导、文明习惯培养等实践举措,探讨高校如何为中小学文明实践项目提供理论支持与志愿力量,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学院师生调研团队调研路桥小学“心安驿站”
在螺洋街道水滨村文化礼堂,调研团队实地考察礼堂的功能布局、基层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文化讲座、民俗活动、志愿服务等落地形式,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乡村文化建设结合,让理论宣讲更贴近村民需求。

学院师生调研团队实地考察螺洋街道水滨村文化礼堂

学院师生调研团队实地考察螺洋街道水滨村文化礼堂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此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路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结对共建,既是校地协同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理论扎根实践的关键尝试,也是深化大思政课实践赋能育人的重要探索。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依托路桥区基层实践场景,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党建经验、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科研究的鲜活案例,丰富学科本土化研究成果。从大思政课建设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优势可将党的创新理论、党史知识转化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学内容,通过地方阵地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基层,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