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人文学院于临海校区A6教室举办“我与望潮APP面对面”媒体行业交流会。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集团)总编辑黄保才、新媒体数字编辑部主任黄元杰率新媒体团队,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全媒体中心副主任牟再携采编骨干,与人文学院师生展开媒体行业的深度对话,意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为职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人文学院传媒系主任陈日红、教师孙建强及辅导员鹿宵宵出席活动,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学生参与交流。

交流会现场

交流会现场
黄元杰以《望山海、立潮头——台州传媒和望潮客户端的前世今生》为题,跟大家唠起了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和望潮客户端的发展历程。“现在有这么个说法,就感觉传统媒体不行了,但会不会是纸媒已经转移到我们手机屏上面了呢?我想这个优质的新闻内容,还是需要我们专业的人才去生产。”他认为,专业人才始终是新闻内容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核心力量,新闻工作者得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为新闻内容的质量保驾护航。
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一集群数字编辑部编辑副主管符薇薇从编辑、记者、活动策划执行三个身份现场揭秘了“新媒体人的一天都在干什么”,尽管新媒体人需要完成采访、编写、拍摄、剪辑、策划等各方面工作,但她觉得挺好,主打一个“技多不压身”。她鼓励同学们在校期间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并在以后的媒体工作中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新媒体数字编辑部记者李奔分享起自己从校园到边疆的新闻实践经历。他笑着说,自己在新疆阿拉尔做驻点记者时,第一件事就是把基层逛了个遍,后来跟当地融媒体中心混熟后,更是直接被融媒体中心亲切地称为“自己人”。李奔强调,同学们进入媒体行业一定要多去新闻现场,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才能做出更生动的报道。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像微信这种新技术都是没有的。我们老师当时就说了,新闻人是不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专家的,我们需要当一个杂家。2017年我进入台州日报社,当时H5、VR这种新技术在新闻报道中掀起了热潮。因为大学我们没有学过这个,所以我就边学边做,有些东西我们还是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学到更多。H5和VR,让我的新闻作品更加有趣,更加活泼了。”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编辑、记者管勤亚说。
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却听得焦虑。同学们皱着眉头,干货太多了,得好好琢磨!大家思索再三便纷纷举起手来,向媒体前辈们抛出了一连串问题。
当被问及“新闻选题采访的心得”时,符薇薇掏出自己刚出炉的稿子,讲起一个退休后13年游遍63个国家的68岁阿姨的故事。“其实这个阿姨的故事就是松弛感满满嘛,那在我们这群班味很重的年轻人里就很有话题度,我们就想说我们什么时候能退休?好羡慕她。这样两者结合起来的话,这个选题就相对来说挺有意思,不那么单薄。”她提到阿姨被采访时很热情,“那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听她讲细节,挖掘那些有价值的故事,再去深入地提问。采访是非常外向型的,大家要试着多去跟不同的人对话。”

行业专家与学生交流现场
提问环节热热闹闹结束后,黄保才也“现身说法”,他聊起自己大学时候在浙江文艺报社和萧山日报社的工作经历,鼓励同学们“在游泳当中学会游泳”。他认为,对新闻人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始终保持对新闻的敏锐性,看清媒体行业的现实,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全方位提升自己。
陈日红作总结发言。她点赞由人文学院、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和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三方联动搭建的传媒交流新平台,表扬策划整场活动的网新学生团队,并对两大集团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八大实训环节中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她满怀期待地寄语全体同学,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未来成为充满人文温度的全媒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