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 > 正文

台州: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新闻来源:台州日报点击数:更新时间:2025-10-30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台州市坚持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打造“和合思政”品牌,积极推动“学校+场馆”的大思政课建设,入选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现刊登四篇来自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和一线思政课教师的教研理论文章,为广大教育管理者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有益借鉴。


和合思政的真善美意蕴

黄翠新 张天华

一和合思政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需要强大的“六力”作为支撑,其中“思政引领力”居首位,这既体现了思政的重要作用,也对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特别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针对教学目标、理念、对象、内容、方法、评价等不同学段的差异化,采取了一体化、纵向贯通与横向衔接等创新路径。但如何进一步推进一体化建设,如何提升思政的引领力,还需要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和内在基因,借助“和合文化”之力,彰显思政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由真知、真懂转变成真信、真行。

和合文化的精髓在“和”,也在“合”。“和”指向和谐、和平、中和的结果和状态,“合”意指汇合、融合、联合等过程和手段。基于“和”与“合”的和合文化,既包含有正确的世界观,也蕴含有科学的方法论,以和合文化作为理论根基和方法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和合思政。和合思政有助于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善美。和合思政在台州得到创新性实践,得益于这片和合圣地,这里的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众多的鲜活样本,比如有山海文化的汇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寒山与拾得“二圣”的和合、婚娶嫁俗的礼合等等。

二和合思政之真

“真理的味道”是和合思政的首要前提。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需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揭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科学的真理,揭示真理的强大力量,才能更好吸引人、说服人、引导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二是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合各种条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合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资源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如台州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段不同学情特征,将和合文化、大陈岛垦荒精神编成不同的教育读本,采取和而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台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堂教学评比,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及思政教研员“结对子”,推动相邻学段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和合思政之善

培养人才之善与责任担当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核心目的。人才之本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即在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面对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道德、遵守公共道德、严于律己的新时代人才,他们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使命。由于涉及到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合思政工作的展开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和合。一是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与修身养性的和合,既能透彻讲理,以理服人,也能以身作则,以德感人,以德育人,既能够潜心问道求理,又能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天下。二是学校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活动的和合,既保障学生的求学求真,又以责任担当为内核,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化理论为德性,知与行统一,实现身心和谐、生生和气、师生融洽、校园和美。如台州市举办“和合少年”评选活动,打造“和合”德育品牌,致力于“和合品格”与“和合素养”的培育。三是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自然价值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和合。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其本质通过社会关系来彰显,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由此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从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的道义责任担当,拓展到对自然、对全人类的道义责任担当,以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自然和生、世界和平。

四和合思政之美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和合思政,呈现出来的即是思政引领力的和合之美、和谐之美。一方面,美彰显于过程,主要包括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之美,以及生命力的本性伸展之美。和合思政通过遵循教育规律、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在人才、资源、教法、内容、目标等方面合作协同、和合与共,能够实现各要素的不偏不倚、协调适度的“中和”,呈现的就是过程之美。和合思政对主体性和道德感的激发,以及身心和谐的实现,有助于人的心灵美与行为美的统一,当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对象就能够展现人的劳动之美和生命之美。其他非人的生命同样能够按其本性自在发展,展示美的力量,如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之美。另一方面,美彰显于和谐状态,和合思政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身、人与周围世界的统一与和谐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和对抗的关系,即通过各归其位、各尽其性的“位育”,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周围事物可持续发展,实现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

台州是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在神山秀水的怀抱中,有和合文化的滋养,台州的和合思政以垦荒之志与和合之力,必然能够培养出更多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

黄翠新: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授、博士

张天华: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台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路径指向

郑振宇 李正军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社会思潮日趋多元,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面临新挑战。树立正确党史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环节和内在要求。因此,急需各高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育人供给,强化正确党史观的系统性培育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链与学生成长成才链、国家发展战略链与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满足新时代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树立“引领型”理论学习新标杆

理论是思想的基石,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定盘星”。面对当前部分学生理论学习不深不透、历史认知容易被错误思潮误导等问题,高校必须将科学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要推动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方法,学会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穿透历史表象,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党的奋斗是顺应历史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的必然。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两个不能否定”等重要观点,构筑起明辨是非、正本清源的坚实理论防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构建“贯通型”历史认知新格局

正确的党史观必然是置于宏大坐标中的“大历史观”,避免“就党史学党史”的狭隘视野。高校要打破单一叙事的局限,着力构建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历史认知体系。要按照“纵向贯通历史”“横向比较世界”的原则,引导学生将党史融入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180多年斗争史中去理解,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要创新比较研究方法,通过与不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彰显中国道路的独创性与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同时,要以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党在探索中经历的曲折与失误,理解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我们党正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走向成熟与强大,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历史思维。

创新“融合型”教育实践新模式

教育模式是提升党史学习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支点,是解决传统教育方式吸引力不足、代入感不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强化融合跨界理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化学反应”。要以数字化赋能为主要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历史场景,建设“云端”数字党史馆,让党史教育“活”起来、“火”起来。要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深度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课堂”,将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变为党史教育的“活教材”。此外,还需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变“教师主讲”为“师生共建”,鼓励学生通过情景剧、辩论赛、微视频创作等形式主动探究,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富实效的新时代党史教育新局面。

完善“知行合一型”社会实践新机制

社会实践是检验和深化党史学习成效的最终环节。当前大学生党史学习与社会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存在“知”与“行”脱节的现象。高校要勇于打破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壁垒,建立二者相互促进的“旋转门”机制。要协同创新“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专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在扶贫支教、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具体行动中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将对“江山就是人民”的理论认同转化为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要引导学生将党史学习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与专业报国理想相结合,在国情考察和科技创新中明确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结合点,实现“小我”融入“大我”,提升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

形成“立体型”育人评价新体系

评价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对党史观培育起着导向作用。当前,党史教育评价体系存在重知识记忆、轻内化于心,重终结性考核、轻过程性记录,评价主体单一、个性化评价缺失等问题,与正确党史观的培育要求尚不适应。高校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上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构建有利于正确党史观内化的综合评价标准。要强化过程性评价,以智能平台为依托,记录学生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行为表现中的成长轨迹,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素养评价体系。要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共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实现党史教育评价从“分数导向”向“信仰增值”的根本转型。

【作者简介】

郑振宇: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授、博士

李正军: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中小学 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理与路

刘传雷 刘勃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纪念抗战的重要时间节点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形成的精神瑰宝,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是新时代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伟大抗战精神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明确的实践路径。

从理论维度审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坚实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伟大抗战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精神领域的重要成果,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核心要义,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从教育规律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强调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伟大抗战精神所包含的历史事实、精神内涵、时代价值等多元内容,能够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提供梯度化的教学素材,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从价值接受到行为践行的逐步提升。同时,文化传承理论表明,精神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系统的教育载体,思政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伟大抗战精神的代际传递提供了制度化平台,通过一体化教学能够避免精神传承的碎片化、表面化问题,确保伟大抗战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从现实维度考量,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当前,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多元文化、多种思潮交织碰撞,部分青少年存在历史认知模糊、价值观念迷茫等问题。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认同感。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系统融入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弥补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不足的短板,解决低年级重史实讲述、高年级重理论阐释的割裂问题,形成“历史浸润—理论提升—实践转化”的完整教育链条。此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为青少年注入精神动力,培养其敢于担当、勇于斗争的意志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储备合格人才。

构建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需要把握“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协同发力”的原则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形成梯度化体系:小学阶段侧重情感启蒙,通过抗战故事讲解、英雄人物事迹传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初中阶段侧重认知深化,引导学生理解抗战历史背景、重要事件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高中阶段侧重价值认同,结合唯物史观分析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大学阶段侧重理论升华,将伟大抗战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新时代使命任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整合上,要实现从“史实呈现”到“精神提炼”的进阶

小学阶段可选取小兵张嘎、王二小等经典故事,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增强吸引力;初中阶段整合抗战历史脉络,重点讲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关键节点,揭示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高中阶段深入剖析伟大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结合案例探讨精神价值;大学阶段可开设专题讲座,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实现理论深度与现实关照的统一。同时,要挖掘地方抗战资源,如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等,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方法创新上,需推动传统教学与现代手段的融合

低年级可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方法,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抗战历史;中高年级可运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主题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学阶段可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抗战遗址调研、红色文化宣讲等活动,实现“知行合一”。此外,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共享衔接,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教学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保障机制建设上,要构建“多方协同” 的育人格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教研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和教学转化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视精神认同和行为表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强化教育引导,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合力,确保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落地见效。

【作者简介】

刘传雷: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

刘勃然: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逻辑向度

冯 荣 王在亮

深入贯彻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就是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青年始终是推动时代进步、社会变革与国家发展的先锋力量。历史和实践也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青年投身伟大事业的过程中,要保持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坚强的政治定力,就是“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前不久刚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中,更是提出要“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放在首位”。当然,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立足于实践而不断发展的体系,其“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从历史向度看,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我党百年薪火相承的优良传统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并且运用这些理论指引着一代代青年勠力同心、接续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学说等各种科学理论的阐释,揭露了旧中国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凝聚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社会力量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一段影响中国青年,进而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红色历史,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解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进程中,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让更多的青年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目标和中国青年的任务、未来,一批批青年在投身青年运动、革命实践的伟大事业中前赴后继,经历了义与利、生与死的历史考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的“青年化”阐释,进一步让青年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洪流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军中的先进分子。在理论的感召下,一批批有担当、有情怀的“新青年”投身于开采大庆油田、开挖红旗渠、“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等重大实践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的“青年化”阐释,造就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人”。正是在这些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一批批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时代青年勇立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加速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从现实向度看,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守好思想文化阵地的客观需要

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复杂的形势和环境。出生在“Z世代”的青年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容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常遭受来自多个领域的思想冲击。而当下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又极易给青年带来全球化海量的信息,每天频繁接触,受到不良思潮影响的风险性和可能性就会加大。若不能及时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青年们的思想防线,他们就有可能陷入思想混乱与价值迷茫,进而威胁到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安全。另外,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一些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也浮出水面、有所抬头。而部分青年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可能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误导,陷入思想的困惑与迷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为新时代伟大变革所证明的科学理论,能够为当下中国青年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与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这个方面来讲,做好对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就是守好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

三从未来向度看,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培养造就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青年,一直以来“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突击队,是社会的活力之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青年群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不仅是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而且更是塑造新时代青年高尚精神品格、锚定奋斗方向的明智之举。况且,从理论价值的维度去审视,党的创新理论更内蕴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理论品格与实践指向,为青年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钥匙密码,能够助力青年在多元思潮的冲击下,明辨是非、廓清迷雾,从而在理论滋养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从实践本身的维度去考量,党的创新理论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反过来一定可以用来指导新的实践。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动能,为广大青年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实用工具。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必能不断激发青年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简介】

冯 荣:台州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在读博士

王在亮: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发布于2025年10月30日《台州日报》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10/30/content_239772.html


文:/图:/审核:/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