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三支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是中坚力量。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台州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平台优势,高效整合创新资源,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高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搭台引凤 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最近海水电解阳极测试性能怎么样?”
“测了20几个小时,性能挺稳定。”
这几天,在台州学院电化学研究所实验室内,科研团队正在进行一款用于海水直接电解抗氯腐蚀新材料的检测。
“海水电解阳极测试适用于工业应用,我们要测几百个小时,验证它是否具有抗氯腐蚀。”台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宋俊楠介绍说。
这款新材料研发的主导者,正是台州学院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引进的王家成教授,作为学科领军人才,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带领团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这款抗氯腐蚀新材料可应用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电极中。”台州学院全省海岛绿色能源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主任王家成对这款新材料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未来大规模应用后,能显著降低海水电解制氢的成本,为我省乃至全国的氢能源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眼下,台州学院“全省海岛绿色能源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正在申报全省重点实验室。下一步,实验室将充分利用台州丰富的海洋海岛资源以及地方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开展柔性光伏、海水电池等重点研究工作。
搭台引凤,通过建立一个个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台州学院吸引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集聚到台州。
“台州学院正处于上升发展期,需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来增强发展动能。”王家成教授表示,“台州学院提供的创新平台,营造的创新生态,给予人才的各项待遇都非常好,这是吸引人才集聚台州的重要原因。”
“引育用留” 构筑人才高地
精准引、悉心育、科学用、暖心留,台州学院打出人才引育“组合拳”。
“我看到台州在大量引进创新型人才,同时,台州学院的课题方向和我博士研究方向恰好接轨,因此,我就选择来到台州。”对于能够入职台州学院,宋俊楠十分满意。
将高能级平台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的重要载体。按照计划,台州学院年内至少引进省部级以上人才5人、年底实现省部级以上人才数达50人。同时,坚持优秀年轻博士引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年内至少引进博士教师60人,力争省顶尖人才、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项目实现突破。
“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为高校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台州学院党委书记朱坚表示,“台州学院将立足‘三支队伍’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台州聚力‘三条路径’、奋进‘三高三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1139科技小分队”推动产学研融合
在精准引育,加快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台州学院还着力于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台州学院组建了由500名博士、教授和500名学生组成的104支“1139科技小分队”,服务全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助推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浙江力安电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低压电力电缆开发、制造、销售的企业。四年前,苦于阻燃这一“痛点”无法突破,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找到台州学院医药化工学院寻求合作,借助高分子材料专家黄国波教授研发的高效无卤阻燃抑烟技术,一举打破了行业共性僵局,实现了产品迭代升级。力安电缆也从一家普通企业跃升为高科技企业,年产值已突破两亿元。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地方的产业集聚优势,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对一些重大的行业共性难题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又提升了科研队伍的水平和能级。”台州学院医药化工学院副院长黄国波对此深有体会。
据不完全统计,“1139科技小分队”成立以来,共服务企业300余家,参与科技服务3000人次,对接解决企业(行业)技术难题500多个。
“台州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始终坚持校城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奋斗共同体’理念,引导教师聚焦台州‘一弓一箭’科创体系建设,以产业研究院、‘1139科技小分队’等为载体,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朱坚表示。
——发布于2024年4月16日《望潮》客户端
https://tzapp.taizhou.com.cn/webDetails/news?id=3356651&tenantId=64&uid=63a6a1aa81336f2b6f4d2aea